
今天的主題很特別,也比較冷門,所以我猜可能不會有很多人看。但其實類澱粉沉澱算是還蠻常看到的皮膚病,但是,當然不像青春痘,香港腳那麼常見,不過很多人的確是蠻困擾的,因為這個病真的很癢!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皮膚類澱粉沉澱分類
那皮膚類澱粉沉澱這個病名,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種叫類澱粉的蛋白質,沉積在皮膚裡面。
一般比較常看到的樣子有兩種:
1. 斑塊狀類澱粉沉澱(Macular Amyloidosis)
這種類型主要是色素沉澱的問題,比較平,會出現網狀或波紋狀的棕灰色或暗咖啡色的斑塊,通常是會癢,不過有時候可能沒什麼症狀,純粹就是色素沉澱。常見的位置是在上背部和手臂。

2. 苔蘚狀類澱粉沉澱(Lichen Amyloidosis)
另外一種,是最常見的。病人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超級癢!會出現一些膚色,或是深色的小丘疹,這些丘疹會聚集在一起,有時候會融合成有波紋狀或脊狀外觀的斑塊。

像小腿前面、前臂、下背部和大腿,都是很常看到的位置。一開始可能只有一邊,但時間久了可能兩邊都會有。
另外,也有可能這兩種混合在一起。有的是這兩種類型同時出現,那有的是先從比較平的斑塊狀,再轉變成顆粒狀的苔蘚性類澱粉沉澱。
類澱粉沉澱的成因?
那這個類澱粉的東西,又是從哪裡來的?我特別去查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目前的研究,和我二十幾年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的理解,沒有太多的進展,科學家仍然沒辦完全搞清楚真正的來源和原因。不過,目前的確是有一些推論。
一般最被醫學界接受的一個假說,就是認為,如果你反覆搔抓,或是摩擦皮膚,就會造成表皮的損傷,導致角質細胞退化。那這些角質細胞,就會往下掉到真皮層裡面。

那這些角質細胞裡面,有各種的角質蛋白。這些角質蛋白,就會跟著掉到真皮層裡面去。結果我們真皮層裡面的巨噬細胞,還有纖維母細胞,因為不明的原因,會把這些角質蛋白,經過一些處理,就變成了這些類澱粉的形成。
所以你看類澱粉沉澱的這些病灶,在皮膚切片下面就會看到,在真皮層的地方,有一團粉紅色的團塊,這個就是類澱粉。

這些類澱粉,會造成皮膚內部的刺激,會誘發皮膚的癢感,你就會想要去抓。結果這一抓不得了了,它又會造成更多的角質細胞破損,又會沉積更多的類澱粉到真皮層裡面去。結果就形成了癢 → 抓 → 類澱粉沉積→更癢 → 再抓的惡性循環。
不過,這個類澱粉的物質,為什麼會讓皮膚變得很癢,科學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不過,的確有一些和發炎有關的物質,像 IL-31、IL-4、IL-13 等等,被發現說,這些會影響角質細胞的生長和死亡,也會誘發癢的感覺。
傳統治療
傳統治療的挑戰
老實說,這是個蠻有挑戰性的疾病。
傳統的治療包括類固醇藥膏、外用免疫調節劑,然後再配上吃的抗組織胺來止癢。但是,有治療過的人都知道,效果其實很有限。不然就是短期很有效,但是沒多久又會復發。
而且,因為要治療類澱粉沉澱,用的類固醇藥膏,強度都很強,所以擦久了,有時會皮膚的毛會變多,尤其是小腿的前面。也就是說,不但效果不好,還容易有一些副作用。
也有一些醫師會用液態氮冷凍治療的方法,會有一些效果,不過如果面積比較大,有的時候容易起水泡,或是治療完之後,產生色素沉澱。
另外,還有一些紫外線照光,或是其他一些雷射的方法,不過效果也是常常很有限,患者的進步不多。不過,對於比較平的,色素型類澱粉沉澱,一些可以淡化色素的美白成份,或是治療色素為主的雷射,倒是可以試試看。
雷射治療 – 新的突破
真正比較有成效的雷射,大概是 二氧化碳飛梭雷射是,像我們在治療痘疤的 UP 雷射也是這種。它的原理,就是在皮膚上製造微小的熱損傷區域,這樣就可以促進類澱粉物質從表皮清除出去。

有很多研究顯示,像這種比較平的,色素型類澱粉沉澱,在經過幾次雷射治療後,顏色會變淡。還有像這種顆粒型的類澱粉沉澱,在治療幾次之後,外觀上也會改善很多。而且更要的,連搔癢的症狀也會明顯減輕。


新世代治療
另外,有一些新的藥物,最近也發現對於類澱粉沉澱的效果很不錯。
Dupilumab 杜避炎
像 Dupilumab (杜避炎) 原本是用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但有研究發現,它對類澱粉沉澱也有很不錯的效果。
像論文裡面的案例,病人在治療前皮膚有明顯的丘疹和色素沉澱,經過幾個月的 Dupilumab (杜避炎) 治療後,皮膚變得平滑許多,色素也明顯淡化。更重要的是,病人終於不再那麼癢了!

這個可能跟杜避炎這個藥,可以阻斷剛剛講的 IL-4 和 IL-13 這兩個重要的發炎信號,所以會有效果,對於同時有異位性皮膚炎和類澱粉沉澱的病人,應該會不錯。而且這個藥物的安全性很好,長期使用的副作用相對較少。
JAK抑制劑
另一類的藥,也是原本用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包括銳虎 (Upadacitinib)、愛滅炎 (Baricitinib)、喜繽果 (Abrocitinib) 等等,可以影響發炎和搔癢的信號傳導,特別是對剛剛講過的 IL-31 這個癢覺信號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對搔癢的緩解效果非常快速。有些病人在開始治療後幾天內就感覺到明顯的改善。
像這個論文中的案例,在用喜繽果治療之後,可以看到原本比較粗糙、增厚的皮膚.變得比較平滑,波紋狀的紋理也消失了。

還有像這位六十六歲的女生,她的小腿前側有嚴重的類澱粉沉澱,癢到每天都要抓破皮,嘗試過各種傳統治療都沒效。在使用 銳虎 (Upadacitinib) 三個月後,不但搔癢完全消失,皮膚也恢復到接近正常的狀態。

複合治療
然後,現在的研究也發現,結合不同的治療方式,效果更好。比如說,先用雷射治療改善皮膚結構,再配合生物製劑或JAK抑制劑來控制發炎和搔癢,這樣的組合治療,效果就會 1+1>2。
總結
總結來說,類澱粉沉澱在以前,真的算是很難治療的皮膚病,很多都只能「症狀緩解」。還好,新一代的藥物,從源頭去處理,而且可以打破「癢-抓-癢」的惡性循環,相信這個困難的皮膚病,慢慢可以很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