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勤洗手、噴酒精,造成皮膚乾裂。手部濕疹該怎麼辦?

自從新冠肺炎的疫情以來,門診就有很多人因為『勤洗手』或是用『乾洗手』導致皮膚出問題來看醫生。我自己也有經驗,看診的時候用酒精消毒手太多次,結果門診結束後手背的皮膚就紅起來,碰水很刺痛!手部清潔雖然不可避免,但洗手跟護手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呢?護手霜的量要擦多少才夠呢?今天就來教大家手部保養!

▼防疫期間勤洗手、噴酒精,造成皮膚乾裂。手部濕疹該怎麼辦?就讓林昀萱醫師來告訴你正確的手部保養。

手部濕疹誘因

手部濕疹原因一 : 洗手

為什麼你手的脫皮、紅腫、龜裂會愈來愈嚴重呢?這和洗手的次數太頻繁、用洗碗精洗手、或是你用太熱或太冷的水洗手有關。

除此之外,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消毒濕紙巾讓大家方便消毒,如果你求方便,拿那個來擦手來代替洗手,也是母湯!

再來就是工作會接觸到刺激物質,像是漂白水,也是讓手部濕疹變嚴重的原因之一。

手部濕疹原因二 : 接觸過敏原

有些患者跟我說,她乳液擦了,藥膏也擦了,結果不但皮膚沒有變好,還愈來愈嚴重。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用含有「容易過敏」的成份,像是使用的產品或OK繃含有外用抗生素(neomycin, bacitracin)和benzalkonium chloride等殺菌成分、在龜裂和發炎的傷口使用組織膠(ethyl cyanoacrylate)也都是有可能的。

手部濕疹原因三 :手部密閉的時間過長

  • 手套戴太久,而且戴手套前沒擦護手霜。
  • 戴手套前有用肥皂或清潔劑洗手,且戴手套前沒擦護手霜。
  • 在手上使用自黏彈性繃。
  • 去摳手上濕疹的屑屑

手部濕疹原因三 : 接觸過敏原用肥皂或合成清潔劑洗手

  1. 用冷水或溫水洗20秒。如果沒戴錶,生日快樂歌唱兩次也差不多是這時間。不是用越熱的水細菌跟病毒就會被殺光光,用過熱的水大於40度c,反而會讓皮脂液化,改變皮脂結構,讓皮膚的通透性上升,皮膚就更容易出現問題。
  2. 洗手完水分輕輕『拍』乾就好,不要『擦』乾。
  3. 洗完手趕快擦保濕霜。
  4. 抗菌產品對手部清潔不是必要的。
  5. 選購洗手產品最好要避免致敏的界面活性劑。成分像是Cocamidopropyl betaine, Cocamide diethanolamine, Decyl glucoside, Dimethylaminopropylamine, Ole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防腐劑(Dimethyloldimethyl hydantoin, Diazolidinyl, Formaldehyde, Imidazolidinyl urea, Isothiazolinones, Quaternium-15)、色素、香料。
  6. 可選含有保濕成分的合成清潔劑,像是有甘油(glycerin)或是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手部濕疹原因四 :用酒精乾洗手

  1. 酒精濃度至少60%以上
  2. 要避免致敏的界面活性劑、防腐劑、色素、香料。
  3. 可選含有保濕成分的酒精乾洗手。這種跟肥皂或是合成清潔劑比起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跟刺激。但是酒精乾洗手不能完全取代洗手,因為手上的髒污、油垢還有菌量高的時候還是要靠肥皂跟水沖洗。
  4. 不需要在使用酒精乾洗手前、後再用肥皂跟清水洗手,這樣會增加手部濕疹的機率。

如何正確手部保養

  1. 保濕霜或護手霜不要選裝在廣口瓶的,因為產品容易被污染。最好選條狀的。

2.晚上雙手擦完乳液後,可以帶棉質手套或是寬鬆的塑膠手套,像手扒雞手套,形成封閉式保護。

3.醫護人員也可以擦完乳液後再戴手套。

  • 清爽型的乳液(water-based)適用於任何手套
  • 油質的乳液(oil-base)像是凡士林、羊毛脂或礦物油為基底的,會破壞乳膠手套跟橡膠手套,讓手套材質變脆弱,這要特別留意!

4.用了酒精乾洗手還是可以戴乳膠手套、PVC手套、丁腈手套,因為它們可抵擋酒精或異丙醇而不受到破壞。

5.洗完手或用了酒精乾洗手要確定手乾了才能戴手套,不然手套悶著會增加皮膚的刺激性。
6.一隻手的乳液使用量是兩個指節長度(單位)的量!兩隻手就是要四個指節長度的乳液量!

7.擦完乳液後等1~3分鐘再開始做事。
8.保濕霜或護手霜每3~4小時擦一次,或是洗完手就馬上擦!
9.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推薦無香料又含有凡士林或是礦物油的保濕霜是最有效、又最不容易引起過敏的護手產品。記得,用了這種油質的護手霜就不要再戴乳膠跟橡膠手套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手部保養的細節很多吧!如果你是我的病人,一定有在門診聽我講過這些注意事項 。警界尚未解除,大家要記得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時,也要好好保養自己的玉手喔。

參考資料

  1. J Am Acad Dermatol 2020;83:1730-7
  2. Journal of Advanced Oral Research 11(2) 137-142, 2020

More Articles

延伸閱讀

主治專長一覽